这张照片中的14岁八路军女兵,成名后家喻户晓,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?_田华_王滨_电影
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,画面中的男子是八路军的摄影记者雷烨,他怀里抱着一个小姑娘,年仅14岁。这个小姑娘便是田华同志,那时她已经是一个有着两年军龄的战士了。
回顾田华的故事,她的革命历程始于1940年,年仅12岁时,她加入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。作为一名军人,她为部队表演节目,心中充满了自豪。她非常刻苦训练基本功,每次演出时都以最饱满的状态面对观众。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,成为了剧社中不可忽视的演员。
1951年,田华因出演电影《白毛女》中的喜儿一角而一举成名,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田华并非最初的选角人选。1949年底,她接到了一封电报,要求她赶往东影参与《白毛女》的拍摄。此前,田华已与导演王滨见过面,拍摄了不同表情的照片。虽然导演初时并没有直接选定她,最终还是通过电报确认了田华来演喜儿。
到达长春后,田华与导演王滨见面,导演告诉她当初选角时的心情:“试妆后,确实有些人不看好你,因为你的脸上棱角不够。”田华不解,问道:“那为何最终选中了我呢?”导演笑着回答:“我反复看了所有演员的照片,虽然你没有典型的‘镜头脸’,但你身上有着喜儿那种淳朴的乡土气息。”
展开剩余70%此时,田华已年满22岁,已结婚,身材保持得很好,脸上却依旧透露出青春的气息。王滨导演的眼光非常独到,田华身上那种土气和纯朴感正符合喜儿这一角色的需要。毕竟,田华出生在农村,生活在父母身边12年,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,十分懂得农村的生活。参加革命后,她与百姓朝夕相处,在农村根据地中打拼,形成了与土地和人民紧密相连的深厚情感。
在拍摄《白毛女》时,王滨导演为田华提供了大量的帮助。首先,他给田华普及了许多电影术语,如中景、全景、特写等。田华曾有过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,这些基础的电影知识对她来说并不困难。接着,导演为她安排了补充营养的计划。由于田华身体偏瘦,精神状态不足,和喜儿的形象差距较大。导演决定每天为她提供牛奶,以便让她迅速增肥,增强体力。除此之外,导演还安排她进行“体验生活”。起初,田华并不理解,认为自己从小就是农民,已经很能干活。但在和其他农村姑娘一同拔萝卜时,田华才发现自己与角色的差距。那些姑娘轻松拔起萝卜,而田华却力不从心。此时,田华才意识到导演的良苦用心——她当年12岁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,在家时根本没有机会做重活。
这些细致的生活体验使田华更加贴近喜儿的形象,她很快进入了角色状态。电影上映后,田华的人气迅速飙升。拍完这部电影后,田华总结出一个关键经验,那就是——体验生活。这一理念在她之后的多部作品中得到了验证。比如在拍摄《党的女儿》时,田华亲自去采访老党员;在拍摄《江山多娇》时,她亲自去接触治山模范;而在《法庭内外》的拍摄中,她还跟随了一名女审判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,深入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。
田华的演艺生涯充满了她对每个角色的用心和执着。1990年,田华离休,退出了演艺圈。但她并没有完全停下脚步,而是开始写书。上世纪80年代,她决定动笔写书。刚开始,她犹豫不决,因为当时许多老演员都不曾公开出版书籍,一旦出版,似乎意味着给自己的人生定下了结论。然而,最终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。1983年,她完成了稿件,却在书名上纠结了很久。有人建议她取名为《我的道路》或《艺术的道路》,但她觉得这些名字过于平凡。最后,她决定将书名定为《沃土硝烟育我她》,这个名字涵盖了她与土地、人民以及革命战争的深厚联系。
田华的成长过程与土地、硝烟息息相关。从参与革命工作到成为电影明星,再到成为艺术家的她,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。她用心演绎着每个角色,也通过这些作品影响了无数观众。
田华的付出与贡献在她的军衔和荣誉中得到了体现。1955年,她被授予少校军衔,并获得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三级解放勋章。1988年,她被授予了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,2018年更获得了“人民艺术家”的国家荣誉称号。
今年,田华已经97岁高龄,依旧精神矍铄,愿她在未来的日子里享受健康与幸福。
发布于:江西省